close

 

基督徒的生命是分享的生命
Ø 上週提到保羅如何願意把他所得的恩賜分享與人,若人真領受神的生命,不可能把這恩典停留在自己身上神也要求人對祂的恩典有回應。
Ø 信心就是我們的理性歸回真理,感情歸回聖愛,意志歸回神的旨意,行動歸回神的作為,思想計畫歸回神永世的旨意。這個回應使我們思想神所思想的,感受神所感受的,決定神在永世中所決定的,使我們的心能與神同感同共鳴。
Ø 神的愛不是為自己的。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之間的愛是延伸的愛、分享的愛。當此愛延伸出去,就產生了「創造」的行動,使被造者可以領受上帝的愛。
Ø 當人對神的愛有所回應時,就會效法神,把他的生命分享出去。所以「自私」是基督教信仰最大的仇敵。若信神後還過著自私自利的生活,這人就與不信者沒有兩樣。

保羅多次定意要到羅馬人中間去,但仍有阻隔
Ø 他的動機是要去「得些果子」。他要去與他們一同勞苦,讓他們見到他的榜樣。
Ø 然而他的心願在寫羅馬書時還沒有達到。為什麼呢? 因為神的時間還沒有到。
Ø 許多時候我們有事奉的心志和願望,但上帝並不按我們的時間來成就,這使許多人的事奉容易灰心。保羅多次計劃要到羅馬去,「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」,但這並不打消他事奉的心志,他是我們學習「忍耐的功課」的榜樣。
Ø 當保羅真正到羅馬去的時候,船遇到大風浪幾乎沉沒,上岸後以火取暖,又差點被蛇咬,而到了羅馬之後,又坐牢坐了兩年(: 使徒行傳27-28)
Ø 事奉主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總是順利的道路,許多時候神並不按照我們的時間、方法、計劃步驟來成就,因為「神的旨意高過人的意念,神的道路高過人的計劃」(: 以賽亞書55:9)
Ø 但我們不必灰心,因為我們相信當神的時間到來的時候,神要做的事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。
Ø 正因為保羅無法立即到羅馬去,寫下了「羅馬書」這封信,才使後世萬代有系統地、完整地明白上帝救贖的計畫。

保羅為何要到羅馬去呢? 因為他覺得他欠了福音的債
Ø 這是傳福音的使者心中最重要的話語。許多教會無法增長,或傳福音沒有果效,就是缺乏這種覺得「虧欠未聽到福音者」的心志。
Ø 保羅從未向人借債,為何說他欠債呢? 這是一個屬靈的奧秘,許多人不能了解
Ø : 唐牧師講道用盡全力,卻被他的親戚視為傻子,覺得沒賺多少錢,隨便講講就好。唐牧師只能說:「父啊,赦免他,因為他所說的他不知道。」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: 一個是為福音深切有負擔,一個是用自私世界人的心態來衡量別人。
Ø 唐牧師17歲開始講道,他講道時要抓住所有聽眾的注意力,而他發現,只有當他從內心深處拼命犧牲地講時,聽眾才會注意聽。他講道800多次後才到神學院讀書。神學院的課程對知識的增加有所幫助,但對事奉的心志並沒有幫助。他事奉主的心志直到今天,已經43年了,一點都沒有改變。體力雖然一天不如一天,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。(: 林後4:16)
Ø 求主復興我們。「復興」不是感情的衝動,不是個人的奇異的經歷,「復興」是歸回真理,是讓基督在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居首位。當基督徒被復興時,他會積極參與事奉,內心感到欠福音的債,努力去傳福音。這樣我們不但聽道、信道、知道,我們也傳道、行道,這就是對道的責任。
Ø 羅馬書138:「無論何事都不要虧欠人,唯有在相愛的事上,要常常以為虧欠。」因為這樣的人,就成全了律法。這是反合性的經文(paradox),唯有一個人常有虧欠感的人,才是完全人; 越完全的人,越感到自己不完全,越感到自己完全的人,越不可能完全。

保羅欠誰的債呢? 化外人、希利尼人、聰明人、愚拙人。
Ø 為何保羅將這四種人一齊擺列呢? 不是用地區、民族、年齡、性別等容易了解的分類法,而是用這四種人來分類呢? 他是用「文化」的分法。
Ø 化外人表示沒有文化的人,希利尼人表示高度文化的人。

中國剛開始接受福音的兩種層面
Ø 戴德生(James Hudson Taylor, 1832-1905)「內地會」傳福音給鄉下、較沒有知識的人,使人產生一種「生病、快死、沒文化的人才需要耶穌基督」的錯覺,以為這些人比較容易被外來的帝國主義文化侵略。
Ø 李提摩太(Timothy Rechard, 1845-1919)則把西方重要的科技、哲學書籍翻譯成中文,使士大夫階級的人不敢輕看基督教。
Ø 歷世歷代傳福音的兩大策略: (1) 快快領人歸主,從基層平民出發,但沒有得到知識分子歸向基督。(2) 直接到王宮、最高學府、官長那裏,說服他們,使他們發揮影響力,讓整個民族歸向耶穌。
Ø 唐牧師認為,這幾百年,福音在中國,還沒有打破知識份子的腦袋。
Ø 而保羅在羅馬書中已經把這兩種路向定義清楚了!
 
希利尼人與化外人,聰明人與愚拙人
Ø 這四個名詞在聖經中並不是隨便擺列的!
Ø 「化外人」乃指現在巴爾幹半島(The Balkan Peninsula)北部的高盧人(Gaulish),這些人身材魁梧,善於打戰,軍事力量強大,但沒有深入的文化思想。「希利尼人」是當時全世界文化程度最高的民族
Ø 保羅說對這兩種人他都欠債,這是一個傳道人對全世界人類傳福音有負擔的心志。福音不只是沒有文化的人所需要的,更是有最高學問的人也需要的。
Ø 這幾句話簡單描寫了福音的普世需要性,而羅馬正是這四種人總集合的多元社會。這四種人足夠代表各全世界任何一時代、任何一個地區,任何一個文化的總合。

化外人
Ø 化外人不一定是笨人,但他們認為「現時的得勝」是重要的,是看見的,是有利的,所以這是他們人生追求的目標。他們操練身體過於操練思想,注重軍事武器,不注重道德倫理。

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: 希伯來文化(Hebraism)與希利尼文化(Hellenism)
Ø 希伯來文化就是猶太文化,希利尼文化乃是源於希臘文化。

希伯來文化(Hebraism)
Ø 希伯來文化建立了對神的信仰和對法律負責任的態度,這是西方倫理的基礎。(東方的帝王登上寶座就無法無天,乃是因為他們並沒有「絕對標準的法律」來限制統治者的自由。所以即使二十世紀仍然產生毛澤東這樣的領導者,六十年的統治期間誤殺了七千萬中國人。)
Ø 西方的帝王要受聖經的規範,王的權柄不是絕對的,王的背後有神,這種傳統乃是來自希伯來文化。
Ø 希伯來文化的重點是獨神的信仰,人應該尊崇敬拜歌頌神的偉大。(東方的宗教只注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橫線倫理,缺乏與神之間的直線關係。)
Ø 希伯來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倫理乃是要遵行律法,要有敬神的心,才能有愛人的美德,人與神的關係才是人與人關係的基礎。
 
「希利尼文化(Hellenism)」與「希文化(Greek Culture)」之不同
Ø 希臘在南部,希利尼則包括北部
Ø 文化以雅典為中心,但在雅典崛起前,在克里特和小亞細亞西部也發起希文化的一部份。最早的古希哲學之父不是在維典,而是從米利都(Melitus)開始。
Ø 下次待續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fellowsh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